【心理】观人先观己,把自己读懂的人,才是真正厉害的人!
想真正的认知一个人,就先认知自己,当你看懂你自己的时候,你就了解了所有人。
(资料图)
你不了解自己的人性,你不了解自己的心理状态,你不去面对你每一个的心理变化,你怎么去了解人呢?
比如,你今天烦恼了,你想过为什么烦恼吗?你今天痛苦,你仔细分析过是什么事情引起你的痛苦吗?
你今天高兴快乐,你有仔细深挖过是哪个人哪件事,让你快乐吗?
再往深处挖,你有想过你为什么做事三分钟热度,不能掌控自己的人生吗?你为什么宁愿吃身体上的苦,也不愿意吃学习的苦呢?
既然大家都是一样的心思,那你要想认知人性,就看看自己怎么想的。
你这样想,别人也这么想,你有这种期望,别人也有这种期望,你有这样那样讨厌的,别人也有讨厌的。
向内求,观人先观己。想要了解别人,看透人性,首先,你得把自己观明白。人的一切爱恨情仇都是共有的,你有贪嗔痴慢疑的毛病,别人也有。
人生最大的智慧,是不断地内观自己,通晓自己心理和行为的运作逻辑,并因此体悟自身之外的人、事、物的逻辑和秩序。
《道德经》里有一句话:知人者智,自知者明。我们对自己认知的深度,决定了我们对世界认知的高度。人一旦把自己彻底搞懂了,就把世界彻底看懂了。
王阳明教我们最聪明的一个办法就是:我只要问我的心,我就能了解世界。要想窥彻天下人的心,那得费多大的劲呢。
有的人或许会觉得,我在说有用的废话,你先别急着反驳我,往下看。
我们往更深层次认知自己,在我看来,一个人成不成熟,就看他有没有开始内观自己。
我们每个人都由三个“我”组成:“本我”、“自我”和“真我”。
“本我”是人的动物属性,遵循快乐原则,受本能驱使。食色性也,体现的就是在本我里,是你身体最底层的反应。
比如,当你在大街上看到一个很漂亮、很帅的人。此时,你的本我就会告诉你,去和对方做一些很快乐的运动。这是看到美好事物,本我最原始的冲动。
而“自我”是人的社会属性,你在日常社会生活中展现出来的你,就是你的自我。遵循现实原则,受利益驱使,追求生存、财富、权力、地位、名声。
最后就是“真我”,这个“真我”是人的精神属性,也是我们努力不断靠近的那个最高级的“我”,遵循道德原则,受理想驱使,追求精神、认同感、爱情和灵魂。
在这三个我中,“本我”在低维,他无时无刻不在起心动念,包括很多野蛮、原始的冲动;
“自我”在现实,他时刻在权衡利弊,盘算着周围的人和资源,使自身利益最大化;
“真我”在高维,他时刻在你头顶审视着你。有句话叫“举头三尺有神明”,这个“神明”就是高维的我,也就是“真我”。
我们很多人会经常感到纠结。因为这三个“我”彼此间经常有冲突。绝大部分人都被困在了欲望、情绪和偏见里。
其实对于人生来说,真正阻碍我们的不是能力、时间、方法、步骤。而是贪婪、低认知、情绪化、狭隘等。
人生的意义,就是寻找并回归“真我”。
毕竟,我们的“真我”里包含很多的品性,比如特长、使命、天赋,人们不断学习,不断修行,最终的目标都是提高“真我”所占的比重。
在《心经》开篇第一句:观自在菩萨。观,就是内观。自在,就是放下执念的状态。这个执念就是对“本我”和“自我”的执着。
这句话的意思是:当人开始内观,并且不再执着于“本我”和“自我”的时候,自己就有了“真我”的状态。
《金刚经》里也有一句很有意思的话:应无所住而生其心。意思就是:当一个人不再执着于各种“相”,不再对“本我”和“自我”挂念时,才能看到真实的世界。
人生就是一场修行。修行的最高境界,其实就是不断接近这个“真我”。
你不再为身边的人、事、物而烦恼,当你喜欢的人,对你说分手的时候,你不会哭的死去活来。
因为你已经放弃了“我执”,面对一切事物能泰然处之,世间的东西都不属于你,你和对方相遇、相知、相爱,只是因缘和合而生的结果。
标签: